一、这么“薄”够不够?
这是不少考生拿到笔记后的第一个疑问。
我们说,
少就是多,薄就是生产力
。
从做三支辅导的第一天起,我们的观点就始终旗帜鲜明:
在有限的备考时间下,好的资料应该是做“减法”而非“加法”
。就是要尽量缩小范围、精准锁定考点,让考生
多学一点就多一分的长进
。让备考更高效,力争“把得准”,这是我们十年如一日的初心,也是深耕十年步伐稳健的核心竞争力。
更重要的是,如你所见,薄并不意味着少。除了现在拿到手的这本笔记,后续还将提供
以下增值服务
:
📗论述题答题模板;
📗考前“最后一套卷”;
📗考前“最后一天背”;
📗综合知识历年真题;
📗时政等重要考点实时更新至考试当天……
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内容,如果都能消化吸收,应付考试绰绰有余了。
二、这么“多”怎么背?
这个问题一般在考试临近时问的比较多。
可谓是拿到资料时怕太少,临到考试前怕太多。
我们的回答是,
不要去“背”,而是要“记”
。所谓记,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看,跟考点混到眼熟,考场上能把正确答案选出来就行。
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“混熟”考点,今年的儒行笔记穿插安排了
四大特色模块
:
✍️
16个“专栏”
,聚焦新词热词细化拓展,力争“讲得透”;
✍️
51个“小贴士”
,瞄准难点帮助理解,力争“看得懂”;
✍️
13个“怎么记”
,针对常考难记的复杂概念设计“小口诀”等技巧
,
力争“记得住”;
✍️
581道“练习题”
,加深印象查漏补缺,力争“学得牢”。
三、能不能“押”得中?
估计大多数考生都是奔着“押题”找上门来的。
但坦白说,我们从不妄言“猜题押宝”,只是根据经验把更为重要的考点拎出来。
幸运的是,这几年考情相对稳定,让我们频频“猜中”考点、频频“踩到”原题,才让儒行笔记的评价有口皆碑。期待越高,压力也就越大。
为了让备考指向性更强,今年我们还创新设计了
“考点分级”体系
:
🔎绿色字体的内容是考察热度最高的“一级考点”,要反复看。临门一脚重点看。
🔎标记★的内容是相对比较重要的板块,应予以重点掌握。
🔎未作标记的内容是常规考点,建议正常学习即可。
🔎标记☒的内容是为了保证论述的完整性而保留的,考察概率不大,时间不够时可直接忽略。
应该说,只要出题人不刻意“反押题”,出题时不回避热点、剑走偏锋,我们有信心继续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。
衷心希望,这份“把得准”“看得懂”“记得住”的笔记,能最终帮助读者朋友们“考得上”。
来吧!一切都来得及,让我们共同努力。
儒 行 教 育
2024年4月